以前,很多人只知道饿了么有“好而不贵”的外卖,但是现在,饿了么还可以“有滋有味”。
听起来好像还是在说“吃”的事,但仔细琢磨“有滋有味”四个字,它并非仅仅在描述外卖的味道——换句话说,饿了么想解决的,不再只是“肚子饿了”的问题,它正在尝试让生活也“有滋有味”。
饿了么这支短片刻画了分隔两地的情侣、蜗居出租屋的闺蜜、忙于工作的儿子三对典型人物,展开了三段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故事。故事中,饿了么提供的外卖作为解决方案,鼓励了朋友,黏合了情侣,抚慰了家人。
我们会被这三个简单的故事打动,是因为它挖掘到了外卖背后的动人细节。有些细节真实反映了日常生活,能让我们产生共鸣——
为了节省房租,好朋友挤在一间屋子里,床边就是餐桌,而所谓餐桌不过是只能盘腿坐下的小方桌。
加班很晚回到家,家里人都睡了,桌上留着饭,虽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彼此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还有,不想总用微波炉热剩饭,红油抄手、紫菜包饭、珍珠奶茶、披萨都成了戒不掉的人气外卖……
有些细节抓住了细腻的情感瞬间,再配合上画龙点睛且意味深长的广告语,既凸显出饿了么的“好而不贵,有滋有味”,也是饿了么在和我们聊聊情感和人生——
友情篇里的女孩,能敏锐捕捉到朋友话语中的失落和期待,于是便“请你吃顿好的”。
爱情篇里的女孩,会委屈也会体谅,就算嘴角向下眼泛泪光,也还是转而微笑动了筷子。
亲情篇里的儿子,从一张便条中读出家人的关心和思念,所以尽量早点回家。
所谓生活的滋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不就浸润在这些情绪和日常之中?
饿了么以外卖为锚点,去讲述因它而起、跟它有关的故事,把饿了么的“有滋有味”与生活的“百般滋味”关联相融,让消费者真正体会到,“有滋有味”绝非空话,而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真实生活。
更重要的是,饿了么也改变着不少人对外卖的刻板印象:外卖是“一个人凑合才吃”“懒得做饭才吃”“跟家里的饭比差远了”……
但事实上我们看到:外卖方便但不随便,它不但可以“吃得像样”,还能承载很多情意——情侣隔着屏幕一起吃简单的红油抄手,是表达爱意;朋友一起吃有酒有肉的大餐,是传递鼓励;给家人点一份家常菜之外的美食,是给予陪伴。
这样看下来,饿了么是在透过“好而不贵”的产品和服务,去助力消费者的亲情、爱情、友情更加“有滋有味”。
配合短片,饿了么还发布三张小票海报,分别对应短片中的三个故事,文案也提炼自故事的核心情感点。
亮眼的是,海报充分挖掘了外卖小票的沟通价值——通过备注,来传递对家人、对朋友、对恋人的感情。
平时我们下单,备注多是给商家看的“少放辣”“不要蒜”,但当我们为家人、朋友、恋人点单时,备注就可以成为一种“表白”方式,仿佛在说“就算我不在你身边,但通过饿了么,希望你能感受到我一直都在”。
如此这般,不但启发消费者可以巧用备注传递心意,把普通外卖变成惊喜礼物,也进一步强化了饿了么的情感色彩,让它明显区别于竞品,更富有温度和人情味。
最终,因短片和海报引发的关注和热度,都由饿了么APP的“人间滋味馆”承接,形成流量闭环。在APP首页下拉就能进入活动页面,消费者可以一边点餐一边感受饿了么的变化,感受原本寻常的外卖是如何变得“有滋有味”。
记得最早,我对饿了么的第一印象是“有趣”,它竟然把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饿了么”用作品牌名称。
渐渐地,饿了么成为外卖代名词,尤其到了饭点,这三个字就会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而如今,一直关心我们“饿不饿”的饿了么,长大了也变强了,它将目光投向了温饱以外。
所以这一次,它不只想用“好而不贵”的外卖,来解决“肚子饿了”的问题,还要用“有滋有味”的生活,去填满更多人“生活饿了”的空虚。
也就是说,饿了么正在大范围拓展服务场景,从外卖这一个点,到覆盖吃喝玩乐整个生活面。
与此同时,它愈发注重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让每一笔订单都不只是简单的交易,而要能满足精神层面的深层次需求,去犒赏辛劳、治愈疲惫,带来真正的愉悦快乐和心满意足。
饿了么这种变化,其实也提醒了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视角,去看待每一次下单。一顿饭、一束花、一次服务,既能解决实实在在的困境,也能丰富点点滴滴的生活。
尤其正值深冬,或许饿了么每一次出现,不只能温暖我们的胃,更能温暖我们的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4A广告提案网 | 广告小报 | 广告圈那点事 » 饿了么,好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