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作者:[美] 约翰•佩里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译者: 苏西
出版年: 2013-7-1
页数: 139
定价: 28
装帧: 精装
ISBN: 9787308115469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是一本拖了15年才写成的小书。
资深拖延者兼堂堂哲学家约翰·佩里教授,在这本风趣机智的小书中为拖延者翻了案。其实,大部分拖延者都不是一事无成的窝囊废,在逃避那些“本该做的事情”的同时,拖延者们还是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不少其他事情嘛。
在《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充满哲思的小书中,佩里慷慨地分享了他多年来得出的一套战“拖”心法。比如,拖延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畏难心理,调整待办事项清单,办成不少不那么重要但也挺重要的事情,例如:第一项,学外语;第二项,翻修厨房;然后你就可以很骄傲地说,我做完了第三项,遛狗。
拖拖拉拉不是罪。最重要的是,佩里希望拖延者们能够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是学会“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并聪明地利用它。毕竟,沮丧和罪恶感只会加重我们拖延的欲望。
序言:高效能人士也可以有拖延的习惯
作者:0.618 科学松鼠会成员
我本来不打算答应写这个序的。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有拖延症,你也一定饱尝无法兑现自己诺言时的那份内疚和煎熬。
为了内心的平静,拖延者尽量不向别人作出承诺,尽量少给自己揽事儿。事情越少,时间越充裕,却越容易把这仅有的一点事儿再往后拖——反正还有时间。结果 是,不但平均效率低,还因为最后赶时间而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草草交差。每一次都对自信心产生了极大的挑战,使得下次更不敢承诺别人。进入一个死循环。
好在在报道2011年搞笑诺奖时就对当年的文学奖“结构化拖延法”有所了解,凭借好奇心(其实这是一个绝佳的拖延其他事情的借口),我还是决定“百忙抽身”,系统地了解一下约翰·佩里(JohnPerrry)的理论。
“结构化拖延法”的革命之处在于它敏锐地指出了广大拖延者在战拖中一个南辕北辙的巨大错误:不敢轻易向别人作出承诺。以为手上的事情越少就越不容易拖延。
这不但违背了拖延者的天性,还造成了工作动力的缺失。
看到这里我果断接下了这个写序的活儿,幻想着能像佩里一样成为一个高产的拖延者。
哲学不愧为心理学之父,不得不佩服哲学家对人类心理的敏锐洞察力。结构化拖延法的核心在于抓住了人类渴望及时行乐,对未来充满理想却又害怕无聊的特点。
1999年,三位心理学家里德(Read)、洛温斯坦(Loe—wenstein)、卡亚纳罗曼(:Kalyanaraman)发现,在选择喜欢看的电 影时,人们对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严肃题材评价更高,但一旦问他们现在想看什么电影时,他们却选择轻松的娱乐片。我们的这个习惯每天都被我们的电脑看在眼里, 被硬盘写在心里。占据好几个G空间的公开课视频就是为了满足将来的我,而QQ、微博和硬盘里的另一些视频才是为了服务现在的我。
尽管我们喜欢 避重就轻,但无所事事的状态更让人难受。芝加哥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赫西(ChristopherHsee)等人发现,人们宁可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也不 愿傻待着。电梯间的广告、花生瓜子之类的零食、文玩核桃、麻将……这些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解决无聊而存在的几乎没什么意义的事物。
当我们的todolist不够长时,我们就很难找到匹配现在状态的任务,而当事件足够多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为了拖着不做最不想做的那件事,为了减少一点内疚,还是把这件比较不太想做的事做了吧,相比较起来它似乎也没有那么面目可憎了。
所以你根本无需改掉拖延症就可以变成一个高效的人。看我,还不是在拖延了一天以后码完了这些字吗?如果人人都善用结构化拖延法,人类生产效率又将会提升一个台阶。
P.S我早就预料到在写完这个序之前一定会有新任务冒出来,为了暂时先不做那些事,我选择了先挣扎这篇序。
这样我就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临终之际,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没闲着——尽管拖了一点儿,但还是干了很多事儿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4A广告提案网 | 广告小报 | 广告圈那点事 » 广告人爱读书: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